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比甲是什么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比甲是什么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答案是明朝的
比甲是一种无袖、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,其样式通常较后来的马甲要长,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,有些更长,离地不到一尺。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,无袖长罩衫,又叫做“背心”。流行于元、明两朝。后来传入蒙古。据《元史》载:“又制一衣,前有裳无衽,后长倍于前,亦去领袖,缀以两襻,名曰‘比甲’,以便弓马,时皆仿之。”
比甲是由元世祖孛儿只斤·忽必烈的皇后弘吉剌·察必设计并制作,元朝建立初,为皇帝所穿,进入中原地区后,开始普及于民间;明朝中期,形成风气;清朝中后期,开始不常见。
“甲比”是一种俚语,通常用于中国的网络用语中,是“甲乙比赛”的简称。它通常指的是两个人或团队之间的竞争或比较。
例如,如果两个人在争夺一个职位,他们之间的竞争可以被称为“甲比”。或者,如果两个团队在进行一场比赛,他们之间的比赛也可以被称为“甲比”。
总的来说,“甲比”是一种比较口语化的表达方式,用于描述两个人或团队之间的竞争或比较。它在网络用语中比较常见,通常用于表达一种轻松、幽默的氛围。
它表示甲乙两数差与甲数的比(百分数)。如:10万比8多的百分比是:(10-8)/10=0.2=2.0×100%=20%.反之,8比10少的百分比是:(10-8)/8×100%=0.25×100%=25%。
中国汉族人民传统的汉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演变,明代时我国汉服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。在此阶段,汉服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改进,比甲就是其中的代表。那么,明代的“比甲”究竟是什么样?它又是怎样出现的?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认知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待。
一件华美的明清比甲
明朝的服饰继承了汉唐宋时代中原王朝主流的衣物样式,同时也由于历史因素继承了某些蒙元服装的元素,即所谓“胡化”。虽然满清立国后大力打击了明式汉服,但仍保留了少数款式和特征。直到今天我们还能从朝鲜族、京族等少数民族同胞的的服饰中看到一些“遗迹”。
南宋背心
目前研究认为比甲应当在宋代就有雏形,是一种无袖的长罩衫。后来在宋蒙民族交流的过程中传入蒙古。蒙元帝国时期纽扣在中国服饰中开始了大范围的使用,比甲也有纽扣的出现,使得比甲的穿着更加便捷紧实,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。比甲从客观上来说最大的特色就是便于骑射,也渐渐成为草原骑射民族的常着衣物。《元史》中有一段对于比甲的记载:“前有裳无衽,后长倍于前,亦去领袖,缀以两襻,名曰‘比甲’,以便弓马,时皆仿之。”由于它便于生产生活,又不失美观,在明代以后逐渐流传开来。样式上与今天人们穿的背心很像。据文献和传世文物证明,明代比甲一般都有五枚金属扣,在上层官僚也贵族中也收到追捧。
明代比甲设计图样
入清以后,比甲主要是妇女经常穿着的衣服,如果大家留心翻阅《红楼梦》,就能看到不少有关比甲的描写,这里笔者就不一一冗述了。
参考资料:
沈从文:中国服饰史
宋濂等:元史
陈娜娜 , 徐方杰 , 陈嘉毅:汉、唐、明代汉服设计与对比
回答者:雷晓凡,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,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比甲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比甲是什么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